读阿莹长篇小说《长安》有感_即时焦点

2023-04-22 14:22:03    来源:文化艺术报

读阿莹长篇小说《长安》有感

文 | 郝珊珊

与文学界老师闲聊,老师谈道:“你先生是做兵器行业的,这里有一本兵器工业的小说,推荐给你看看。”


(资料图片)

回家按照计划,每天用两小时来看这本小说,其他时间按部就班地练字、看散文、工作。起初两天看这本书时,到了既定时间,随即将书签夹于页面,合上书本。

小说开头类似于《亮剑》的故事情节,从抗日战争时期讲述到解放战争时期。主人公忽大年在乡下娶了一房媳妇,自己羞愧自感对不住媳妇,便写下一纸休书投身于革命之中,在军中屡获战功,后在部队中与战友情投意合结为夫妻。新中国成立后,委派于建设兵工厂,致力于建造属于我国自己的优良兵器。

没能想到,十余年后乡下的媳妇黑妞儿竟然没有改嫁,看到报纸上忽大年为八号工程的总指挥,竟孤身一人从山东跑到西安千里寻夫。辗转反侧终于来到西安找到了兵工厂,一心想把丈夫带回家的黑妞儿看到忽大年已娶妻生子,又是兵工厂的总指挥,善良的她不愿影响丈夫的工作,而自己又无助的心情着实让人心疼。看到这里,我再也舍不得放下书了,原本每天阅读两小时的计划随即作罢。其他事情都退后,我要专心致志、一心一意地来看这本小说,不一气儿看完,心里痒得难受,什么事情都做不成,也做不好。

小说的情感描写很细腻,在故事情节讲述到忽大年迎接苏联专家时,意外发现组织上为苏联专家安排的翻译竟是自己的亲生妹妹。兄妹俩失散十几年,当年忽大年亲手把妹妹送进了戏班子,后来戏班子解散,妹妹也杳无音讯。谁能料想到给兵工厂分来的翻译,竟然是自己的亲生妹妹。兄妹相认的场景,看得我哭得稀里哗啦,感叹人生多劫,兄妹再一次相认似曾是机缘巧合,又好像是人生早已安排。为妹妹忽小月童年没有亲人的陪伴关怀,独自摸爬滚打长大受尽苦头而疼惜;又庆幸虽在学校分配时被使了绊子来到了兵工厂,却意外与哥哥相认,可以在兵工厂厂长哥哥的庇护下,温情快乐地生活工作,也算是对童年困苦生活的弥补。没能想到小说的后半部分竟然由于月月的单纯简单,历经重重磨难挫折,遭受他人污蔑,跳了烟囱,年纪轻轻了却了一生,也未能受到厂长哥哥的庇护。

月月跳烟囱的情节哭得我泣不成声,很久没有这么悲痛地哭过了。朋友看到闷闷不乐的我问道:“你最近怎么了?”我默不作声地微笑回应,而心里则是悲伤地回了句“忽小月死了”,朋友以为我最近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。

这种悲痛欲绝的哭我只有在看《半生缘》时,想到祝鸿才强奸曼桢,看到昏迷中的曼桢不知是死是活,嘴里依然说着“你即使是死了,我也要得到你的身体。”描写的这些细节与今日看到忽小月自杀有同样的悲痛心境。这本书看得我到了午餐时间也不愿下楼吃饭,迟迟不愿放下手里的《长安》。常常饭毕又拿起啃读,想着看一小会儿消消食再午睡,可一口气又看了几十页,再看时间,已该工作。作息如此规律的我,为了这本小说竟忘却了午睡。

小说的情节在讲到忽小月的丈夫从煤矿被调回来时,问所有人“忽小月在哪儿?”,当得知忽小月跳烟囱自杀时,与和尚抱在一起嚎啕大哭,让我想起了《红楼梦》里,司棋在抄家时被查出有表哥送的香囊,被赶出贾府委屈地自杀。而表哥回来后看到表妹自杀,冷静地处理后事时多买了一口棺材,在下葬时,一头撞向棺材为表妹殉情。当时哭得我泪点打湿了书页,今天在《长安》这本小说里,又哭到了当年读小说时哭得不能自已的心境。这种酣畅淋漓、沉浸于人物内心的哭泣,也哭掉了自己压抑已久的悲伤情绪。

结尾以开放式收尾,用我国企业的改革发展作导向,让读者想象兢兢业业、爱岗奉献的忽大年的最终结局。纵观小说全局,以人物情感为线索,讲述了中国兵工企业的发展史,同时歌颂了像忽大年等一批兵工人不顾个人生死安危,一心投入到兵工事业的奉献精神。

小说中的情节许多来源于真实的试验现场,作者在后记里讲到,他在军工企业工作时亲眼目睹了一次兵器试验,参试导弹发生故障,一位年近花甲的工程师拆卸了令人胆寒的弹头引信。而作者无论是在后记中提到的真实事件,还是小说中忽大年为了给前线战士按期提供导弹,亲自上前拆掉引信,都是美好的结局。而现实往往更为残酷,二十年前先生单位在一次兵器试验中,发射了个哑巴弹,当刚毕业的大学生跑前观察情况时,突然导弹爆炸,同时也炸毁了年轻的生命。

而我作为兵工家属,更知兵工人的不易与付出。结婚前夕,原本双方都应忙于准备婚礼事项,只因他忙于试验,婚礼所有事宜都扔给了我;生日那天,做好一桌菜兴冲冲等他回来,等来的却是一个短信“项目需要修改资料,吃饭不等我了,晚上回来会很晚”;分娩当天,我肚子已有规律的阵痛,依然在家属院等待他加班回来送我去医院;由于缺少对孩子的陪伴,童年无忌的孩子说着“我想换个爸爸”。

小说中人物的爱恨交加,情感世界的细致描写,把我们带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,感受主人公的善良、无助、悲痛与一心为国的奉献精神。同时通过小说故事的发展,让我们从侧面学习了中国近代发展历程。

本文选自2023年4月14日《文化艺术报》

责 编 | 王越美

审 核 | 吴汉兴

关键词: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 关闭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