伍家岗长江大桥背后的“守护者”,27年醉心桥梁建设

2023-07-07 11:25:24    来源:极目新闻

极目新闻记者 马清妮


(资料图片)

通讯员 石沁芳

虹桥卧碧波,天堑变通途。

7月的长江宜昌段,蜜橘色的伍家岗长江大桥一跨过江,两座主塔高耸入云,浩浩长江百舸争流。

2022年底,宜昌市伍家岗长江大桥斩获鲁班奖。大桥全长2813米,设计双向6车道,主线设计车速80公里每小时,是国务院确定的《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》中湖北省19条过江通道之一、长江宜昌段第9座长江大桥。

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

大桥建设背后,凝聚了数千名建设者的心血。其中,中建三局大桥北岸桥塔负责人兰晴朋,带领团队在行业首次采用“造塔机”施工,在难关中闯关。

从无数个“第一次”开始

1996年,大学毕业的兰晴朋进入中建三局三公司。在施工一线摸爬滚打15年,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项目总工。

2016年,中建三局投资建设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,北岸桥塔由三公司负责施工。一桥两岸,同台竞技,兰晴朋和项目团队锚定目标:既要比速度,也要比品质,更要比创新!

造塔机

彼时,中国建筑先进技术研究院和三公司首次将智能建造一体化平台技术,从超高层建筑领域开始拓展到大型桥梁领域,联合研发了用于主塔桥梁施工的“造塔机”,首秀便选在了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。

“‘造塔机’是行业首创,有太多的第一次需要加快摸索完成,所以,我们必须把每一道工序、每一项要点按流程梳理、按环节拆分、按分工落实,每一个人都必须确保从研发转入投用阶段的顺利进行!”作为项目经理的兰晴朋在开工动员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。

“造塔机”是从空中15米处开始顶升,平均每5天顶升一次,顶升高度4.5米,随着主塔不断长高,安全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。兰晴朋每天早上6点起床,到现场第一件事就是爬上空中作业平台,检查管理人员塔内施工旁站情况,时刻关注塔内的高空作业。

随着空中顶升次数越来越多,项目管理人员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也越来越娴熟,但每次顶升,兰晴朋都“放不下心”,始终守在现场,反复叮嘱,亲自确认。

2019年9月,经过68次顶升,北岸主塔顺利封顶。项目团队也面临更大的挑战——如何把“造塔机”这个庞然大物,从155米的高空安全拆卸下来。随着构件逐步拆除,剩余构件的拆卸难度呈曲线式增长,越往后,其难度甚至超过之前的顶升。

为此,兰晴朋事无巨细,全程与团队成员一起守在现场,时刻盯控现场作业情况,最终提前5天圆满拆除,受到各方高度认可。

果敢“行动派”包保最难施工区

在项目成员的印象中,兰晴朋是个坚决和果敢的“行动派”。

2018年,在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施工的关键阶段,多个施工区都在聚力攻坚、大干快上。为了加快各区施工任务协同并进,项目成立了“党员突击队”,他二话没说,主动包保了最艰难的施工区——“隧道锚责任区”。

隧道锚洞外景

整个项目建设虽险在主塔,却难在隧道锚。桥梁锚碇是锚索与桥梁连接的受力构件,其作用就是如同秤砣一般拉住大桥的承重悬索。但受地理条件限制,项目隧道锚洞倾角40度,最深处离地面高度80米,大型机械根本进不去,特别是由于围岩属于软岩,只能采取“短进尺”的方式进行爆破开挖,每次最多开挖1.2米,只能采取简易工具施工。

隧道锚开挖、散索鞍滑移、预应力张拉、管道注浆……每一个技术难关、重大工序,兰晴朋既当指挥员,又当施工员,常常在现场和大家一站就是一天,一待就是一夜。兰晴朋回忆,有时晚上连做梦都在想:如何既能确保安全施工,又能加快进度……

在兰晴朋的影响下,不仅各项建设任务全速有效推进,整个项目团队的氛围也非常不错,凡是遇到苦活、累活,项目成员们都抢着干,遇到关键节点,大家都拼着干。

2021年7月31日,大桥建成通车,项目团队也先后被授予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、中建集团“示范党支部”、中建三局第一批“全面示范党支部”等多项荣誉,兰晴朋也被属地政府工程建设小组评为“建设功臣”。

无怨无悔拼闯27载,兰晴朋和他的团队所遇到的难题数不胜数,这样的经历,让他们无畏风雨,在难关中闯关、在承担中成长。而他本人,也总是坚定地告诉团队:“不要怕,路再长,走下去,总能到达!”

(图片由通讯员提供)

(来源:极目新闻)
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

关键词:

X 关闭

X 关闭